“双碳”目标下绿色矿山应急指挥体系的转型升级路径

日期:2025-02-24
字号

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中国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战略目标的提出,为传统矿业发展模式带来了革命性挑战。矿山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,其应急管理体系正面临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、从单一救灾向综合治理的深刻变革。基于“双碳”目标的战略导向,探讨绿色矿山应急指挥体系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。

 

双碳目标与矿山应急管理的战略耦合

碳排放约束下的风险形态演变

传统矿山应急管理主要聚焦于生产安全事故处置,而双碳目标实施过程中,新能源设备应用、生产工艺革新带来的新型风险逐渐显现。锂电储能系统火灾风险、氢能运输泄漏隐患、智能化设备网络安全威胁等新型风险源,要求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前瞻性重构。

生态保护要求的系统化提升

碳中和目标倒逼矿山开采向生态友好型转变,应急管理需将生态损害防控纳入核心范畴。要求建立覆盖水土保持、生物多样性保护、污染物扩散控制的立体化应急响应机制,形成“生产安全——生态安全”双重防护网。


当前应急指挥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矛盾

技术装备的碳锁定效应

现有应急装备多依赖化石能源驱动,救援车辆、发电设备等高碳排装备占比超过75%,与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形成冲突。传统柴油动力救援设备在密闭空间作业时,既存在二次污染风险,又增加碳排放总量。

数据治理的碎片化困境

多数矿山企业应急管理系统存在“信息孤岛”,环境监测数据、生产运行数据、安全监控数据尚未实现有效整合。某省矿山事故调查显示,83%的应急处置延误源于数据调取不及时,暴露出系统集成度的严重不足。

预案体系的适应性短板

现有应急预案对新能源应用场景覆盖不足,针对光伏电站火灾、储能电池热失控等新型事故的处置规程缺失。某锂矿企业火灾演练显示,传统灭火方案对锂电池火灾扑灭效率不足40%,凸显技术适配性缺陷。

 

 

面向碳中和的应急指挥体系重构路径

构建低碳化应急装备体系

推进电动化、氢能化救援装备迭代,重点发展巷道电动救援车、燃料电池应急电源等清洁能源装备。建立装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系统,将碳效指标纳入装备采购评价体系。试点应用光伏自供电监测设备,构建“分布式能源+智能传感”的新型监测网络。

打造智慧化数据中枢平台

建设“矿山应急元宇宙”,集成三维地质模型、实时环境数据、设备运行状态等多源信息。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事故模拟推演系统,实现灾变过程的动态可视化预演。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应急信息共享平台,确保跨部门数据交互的安全性与时效性。

创新生态友好型处置技术

研发生物降解型灭火剂、光伏驱动排水设备等绿色应急技术。建立尾矿库溃坝生态影响预测模型,发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(NbS)的生态修复技术。在应急物资储备中增加碳汇林苗木、微生物修复剂等生态恢复物资储备。

完善碳中和应急标准体系

制定《绿色矿山应急管理碳中和实施指南》,明确应急处置碳排放核算方法。将碳减排指标纳入应急预案效能评估体系,建立“处置效率——碳排强度”双维度评价模型。推动建立矿山应急碳交易机制,探索应急处置碳配额管理制度。

 

制度保障与协同机制建设

构建政策激励框架

对采用低碳应急技术的矿山给予碳配额奖励,将应急管理低碳化水平纳入绿色矿山认证指标体系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清洁能源应急装备研发,完善“首台套”装备应用风险补偿机制。

建立区域联动响应网络

依托智慧矿山集群建设,构建矿区级应急资源共享平台。建立跨企业应急物资智能调度系统,实现救援装备的区域化动态配置。推动建立“矿山——社区——自然保护地”联防联控机制,提升生态风险协同处置能力。

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

在矿山安全工程专业增设“低碳应急管理”方向,培养具备双碳战略视野的复合型人才。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碳管理能力认证制度,将新能源装备操作、碳排放核算等纳入职业技能标准。

 

在双碳目标引领下,绿色矿山应急指挥体系的转型升级既是应对气候挑战的必然选择,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。通过技术创新、制度重构和模式变革,构建起与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新型应急管理体系,不仅能够提升矿山本质安全水平,更将为矿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实践范式。

 

捷瑞数字矿山应急指挥中心,可以实现动态模拟和分析各种资源配置方案的效果,有效改善应急资源的管理效能,提升应急资源储备的掌控力度,为决策者提供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,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。

意见反馈